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俗语 成语俗语

止谤莫如自修的意思-止谤莫如自修

tamoadmin 2024-10-26 人已围观

简介翻译: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京师的民众无故互相的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了。百姓都急着去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惨叫声不绝于耳,长安城里大乱。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成帝及后宫嫔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

止谤莫如自修的意思-止谤莫如自修

翻译: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京师的民众无故互相的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了。百姓都急着去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惨叫声不绝于耳,长安城里大乱。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成帝及后宫嫔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

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们更加惊扰。”成帝于是没有下诏。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镇定有眼光。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作乱,苏州城戒严。忽然传说倭寇从西边来,已经经过浒墅。太守率士兵上城,紧急下命关闭城门。避寇的乡民上万人蜂拥于城门之外,呼号声震动天地。同知任环愤怒地说:“还没见到倭寇就舍弃百姓,称得上牧守吗?有事情我来担当。”

就分派县吏打开了六个城门,来收容城外的百姓们,自己则佩剑率领士兵,坐镇于官府之上,然后下命阻断西边的道路,让乡民全数进入城中。过了很久之后倭寇才到城门口,任环的这个举动救活了很多百姓们,江苏人到如今还在祀奉他。

万历年间,无锡某乡筑戏台演戏娱神,有人在戏台上起哄说倭寇来了,演员来不及换下戏服就仓皇逃避,看戏的人也一哄四散,争相传倭寇要来的消息,消息一下子就传遍全城。且有人说亲眼看见锦衣的倭寇。因此城门白天就关闭起来,城外的人拥挤践踏,了近百人,到深夜才得以安定。

这虽然近乎妖言惑众,也是由于处事不够练达的过失。大抵战乱的时候,应当在远方安置侦探,即使盗寇真的逼近城来,仍须要镇静地处理,使人心不乱,然后才开始商议决定作战或防御的策略。如果是谣言,应当直接以真确的事实来加以消除。

唐玄宗开元初年,民间谣传皇帝将选采官女。玄宗听到这件事,便命人挑选后宫无用的宫女,用车子载返其家,谣言于是平息。俗语说:“想要制止别人毁谤你,不如自己修养自己的德行。”这也是个善于平息谣言的人。

明代冯梦龙《智囊》的原文: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嘉靖间,东南倭乱,苏城戒严。忽传寇从西来,已过浒墅。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乡民避寇者万数,腾踊门外,号呼震天。任同知环愤然曰﹕“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乃分遣县僚洞开六门,纳百姓,而自仗剑帅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乡民毕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众。吴民至今尸祝之。

又万历戊午间,无锡某乡构台作戏娱神。有哄于台者,优人不脱衣,仓皇趋避。观剧者亦雨散。口中戏云﹕“倭子至矣!”此语须臾传遍,且云“亲见锦衣倭贼”,由是城门昼闭,城外人填踊,践踏者近百人,迄夜始定。此虽近妖,亦有司不练事之过也。

大抵兵火之际,但当远其侦探,虽寇果临城,犹当静以镇之,使人心不乱,而后可以议战守;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

天启初,吴中讹言“中官来采绣女”,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此皆恶少无妻者之所为,有司不加禁缉,男女之失所者多矣。开元初,民间讹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上闻之,今选后宫无用者,载还其家,讹言乃息。语曰:“止谤莫如自修。”此又善于止讹者。

扩展资料: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还正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以解无米之炊。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正红得发紫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冯梦龙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掌权之弊的类书。

《智囊》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故事集,辑录了一千多则小故事,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赏析:

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机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使这部关于智慧和计谋的类书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校勘价值。

书中的一千多则故事,多数信而有征,查而有据,真实生动。各部类之前的总叙、分叙,各篇之后的评语,文中的夹批,均由冯梦龙撰写。这些地方是冯氏政治态度、人生见解、爱憎之情的最集中、最直接的表达,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是研究冯氏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一1646)明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代表作有《智囊》、《喻世明言》、《情史》、《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资治通鉴|王昶戒子: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每个人都身处社会生活之中,自然免不了被别人评价。表扬听来当然顺耳舒心,但面对批评,尤其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该如何看待,怎样处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36年,魏明帝曹睿让大臣们举荐“才德兼备者”,司马懿推举了兖州刺史王昶。王昶“为人谨厚”,他在给侄儿和儿子的一封书信中写道:“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王昶的这段话,道出他对待“毁誉”的态度,可谓是肺腑之言。人类有群居的特性,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一个单位、部门,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相互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性格迥异,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岗位、职位的不同,面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可能完全一样,从各自的角度衡量,肯定会有赞同者,也有批评者。诸事当前,人们往往会从个人切实利益考量,获益的自然表扬,受损的肯定不满。正如王昶所说,连孔子都难逃毁誉,何况芸芸众生呢?可以说,毁誉二字,伴随着每个人、每件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这句古谚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毁誉之中,如何正确对待毁谤,是考验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的关键。相比好听的誉美之辞,毁谤之言要刺耳得多,且多有谬误。能不能听进去,是对待毁谤的第一关。这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无论多厉害的毁谤,轻者只是话语表述、重者不过舆论风潮,往往形不成实质性的伤害。所以,且听它怎么说,切忌初听即躁,一碰就炸。第二关就是如王昶所言,若遇毁谤,先“退而求之于身”,审视自己有没有错。“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面对误解、曲解甚至谩骂,听进耳已经不易,要静心、反省,更是难上加难,这无疑对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醒我们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对缺点和失误的揭露,很可能就隐藏在毁谤之中,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面对毁谤,最困难的当属放弃“反报”,以“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的态度对待它。若是从中发现自身问题,则不怨恨,还要感谢有人指出;若是纯属毁谤,则要认识到它并不能伤害自己,要宽容待之。能这样做的人,必定有宽阔的胸怀,可以从更高层面看待事物、对待他人。能够不惧毁谤,善待批评,也必定会是一个站得正、行得端的人。

魏明帝曹睿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以兖州刺史太原 王昶 应选。

昶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沉,名其子曰浑、曰深,为书戒之曰:

“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一)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 以阙党小子为戒鉴。见于《论语·宪问》。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意思是,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爱好上进的孩子吗? ”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和长辈一起 行走。他不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二)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 成功 矣。

(三)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徙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斯言信矣。”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魏纪五,魏明帝曹睿青龙四年,公元2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