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育 成语教育

有关歇后语的故事-有关歇后语的故事二十字以内

tamoadmin 2024-10-11 人已围观

简介答案: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

有关歇后语的故事-有关歇后语的故事二十字以内

答案: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徐庶投到曹操门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得到了重用。后来他也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五年级作文一件小事要有两个歇后语

一、有关歇后语如下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对着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

赵子龙上阵——单枪匹马

城墙挂镜子-照(赵)云

孔明加赵云——智勇双全

二、有关成语如下

偃旗息鼓

浑身是胆

一身是胆

东冲西突

三、有关的故事

1、一身是胆

魏国与蜀国为争夺汉中而打仗,刘备和诸葛亮统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十分恼火,就亲自统率四十万大军到了汉水,准备和刘备决一战。

诸葛亮说:“现在曹操由于粮草没有准备好,所以还不敢轻易进兵。此时如果派一支部队去攻打曹营,把曹军的粮草烧掉,便能大大挫伤曹军锐气。”

老将黄忠再三请求出战,诸葛亮便派他和赵云一同领兵前往。

黄忠争打头阵,但曹军早有准备,与黄忠厮杀起来。黄忠前后受敌,被围困未能取胜脱身。赵云便带领几十名轻骑兵重围救出他们。

曹操亲自带兵追赶赵云。赵云寡不敌众,退回汉中营地。部将们劝赵云闭门防守拒敌:不料赵云反而下令打开营门,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来,然后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自己单枪匹马挺立在营寨门外,准备迎敌。

天快黑的时候,曹军赶到。曹操见蜀军营中毫无动静,又见赵云单枪匹马挺立营寨门外,威风凛凛、毫无惧色,怀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赵云的计谋,不敢贸然进攻,便收兵回营。赵云领兵紧紧追击,杀声震天,金鼓齐鸣。曹军因昏暗难辨,摸不清赵云到底有多少兵马,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命,伤无数;溃不成军,赵云以少胜多,反败为胜。

战后刘备亲临军营慰劳将士,封赵云为虎威将军,赞誉他“一身是胆”。

2、单骑救主

《三国志》: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演义: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3、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关于歇后语的故事 拉着胡子过街牵须(谦虚)的故事

有关周瑜的歇后语

周瑜是有名的三国人物,他是吴国年轻有为的大都督,有关他的歇后语故事不少,我们讲其中的两个。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和诸葛亮商定好了要联合抗曹,蜀、吴与曹在长江两岸对峙。蜀、吴知道曹操的战船都连接在一起,准备采取火攻,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箭,怎么办呢?于是,诸葛亮就想到一招妙计——草船借箭,可是,得派一个人去曹操那么诈降,派谁去好呢?周瑜不得人选。这时老将黄盖自告奋勇要去诈降。可是,曹操是个多疑的人,他可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何况是吴国的忠臣老将黄盖居然要投降他,他怎能相信呢?于是,在诈降之前,周瑜和黄盖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周瑜将黄盖打得是皮开肉绽,这样才使得曹操相信了黄盖的话。结果,曹操上当了,白白地将上万只箭射到吴船上,送给了他们许多箭。正是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才促使火烧赤壁的成功。两人假戏真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终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现在,多用这条歇后语比喻双方为了同一个目的,共同来演戏使另一方相信。

周郎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与诸葛亮斗法,几次败下阵来,他十分生气。于是,他以给刘备提亲为名诱刘备到吴国来,目的是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本想以孙权的妹妹作诱饵骗刘备到东吴来,可是没想到刘备长得相貌堂堂,深受孙权妹妹的喜爱,尤其是孙权的母亲认为两人郎才女貌,正是天生一对,立即答应了此桩婚事。结果呢,周瑜的计谋失败不说,连孙权的妹妹及一班人马也跟着刘备回到了蜀国。以后,此歇后语就比喻事与愿违,而且是结果比预期的要损失得多。

关于历史故事的歇后语 孙武子教女兵歇后语及历史故事

答案:拉着胡子过街——牵须(谦虚)

“牵须”谐“谦虚”。指虚心,不自满。袁静《伏虎记》一三回:“何尧急了:‘你就别“拉着胡子过街——牵须(谦虚)”啦。快来试试,端不上我又不扣你的工钱。’”亦作扯着胡子过马路——牵须(谦虚)徐本夫《降龙湾》尾声:“‘不行,不行。’管奇才连连摆着手,谦虚地说,‘很不成熟,有的句子还需斟酌。’‘扯着胡子过马路——牵须(谦虚)干么。’”

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歇后语 牛郎约织女歇后语及故事

答案: 歇后语: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历史故事:《古代名将传.孙武》叙述,孙武子春秋末齐国人。后投奔吴国。先隐居著书,又被伍子胥七次向吴王阖庐推荐其人才和兵法。吴王试其能,叫其使用宫女练兵。孙武子将180名宫女分成左右二队,并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美姬任左、右队长,孙武教以操练要领和申明军法后,即行操练,但宫女们嬉笑自若,不以为意,孙武即将左右队长斩首示众。众宫女大惊惧,均闻鼓声而进退,跪爬滚起皆合规矩。比喻做事有信心、有把握可以成功。

与古代名著有关的歇后语及典故

答案: 歇后语: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歇后语故事:牛郎织女是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相传天河东岸有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年年月月机织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流整,天帝怜其劳累又单身独处,便允许她嫁给河西牛郎。织女婚后沉醉于夫妻生活不再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其与牛郎分离返回河东。从此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天下乌鹊齐集天河搭桥(鹊桥),使其夫妻相会。传说七月七日落雨还是织女掉的相思泪呢。比喻现时分离,以后还有相会的时期,给人以一种心灵上的期望和安慰。

三国演义中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国演义》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演义》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红楼梦》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故事情节: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结果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后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