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育 成语教育

桂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桂陵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tamoadmin 2024-10-20 人已围观

简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齐魏两大国家碰撞后爆发的著名战役,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称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战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将一直争斗到多年以后。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了一大批贤才,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在军事上

桂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桂陵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齐魏两大国家碰撞后爆发的著名战役,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称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战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将一直争斗到多年以后。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了一大批贤才,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在军事上魏王加强军备,提高战斗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齐国自西周以来都是大国,现如今也面临领土扩张的时期。

原本安心谋求自身发展的两国开始敌对,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爆发了桂陵之战,当时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赵国和齐国结盟。魏国借赵国想要攻打卫国为由,发兵前往赵国。

齐王在接受了段干朋的一石三鸟之计后,决定进攻襄陵,牵制魏军,让魏军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向赵国拜师支持,出兵援助,保证两国的友好往来,让魏国和赵国继续焦灼消耗双方的实力,到时候齐国就左手渔翁之利。

这魏军刚才还在赵国打的风生水起,发现齐军来了,不仅如此,齐军还并分两路,有一支部队往自己的首都去了,这下,就有点忙不过来的感觉,因为两线作战,魏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魏国不愧是大国,在吃了败仗后并没有一蹶不振,整顿军队后又要攻打韩国,并且率领大将庞涓,带领十万部队,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一次孙膑又施一计,他判断魏军一定会急于求战,决定利用地形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

魏军与齐军交战的当天,齐军假装不敌造成逃亡的现象。魏军穷追不舍,哪知孙膑早就派田忌率小部队前往魏国都城。庞涓听了也顾不上军队的装备,只叫了部分人马和自己同行回救。正中了孙膑和田忌设下的圈套,庞涓也被齐军抓获,这就是著名的以假乱真欺敌误敌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马陵之战交战的双方是魏国与齐国,在这场战争中魏国的实力被大大地削弱,相反齐国的实力迅速增加,在战国时期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实力大国。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魏国为了讨伐韩国,迫使韩国向齐国求救而引发的一场魏国与齐国之间的战争。魏国在讨伐韩国之时,魏国向齐国发出救援,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便命田忌率领军队,直奔魏国的国都。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是之后,立马率领军队回国,但这时齐国的军队已经越过魏国的边境。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向来剽悍勇武,他们还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所以我们作战的时候只能用智慧来取得胜利。在兵法上,如果快速行军跟敌方争胜利只会让自己的队伍受到伤害。为了让魏国的军队认为齐军大量掉队,应该在齐国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挖五万个灶,第三天挖三万个灶。”庞涓追击齐军三天后,见到齐军留灶的灶数越来越少,他非常开心:“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弱,进入我国境内后,逃跑的士兵已经有一大半了。”于是,丢下步兵,只是率领轻兵锐卒就向前去追齐军了。

孙膑估计魏军的速度在天黑之前便能赶到马陵,于是命令万名弓箭手在路边进行埋伏,并跟他们决定好等到点火的时候就一起放箭。庞涓如约而至,但此时他们已经落入孙膑所设计的圈套内,再怎么挣扎也于事无补了。

马陵之战的典故

马陵之战,是指齐军在马陵大败魏军的战役,这次大战也成就了齐军的军师孙膑,齐国在这次大战后声名鹊起,从一个弱小的国家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国。

马陵之战

魏国在桂陵之战被齐军击败,又被秦国夺去了几个旧都,但是他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周显王二十五年,魏国又召集了鲁、宋、卫等国会盟,自称为王。但是齐国、韩国、楚国对此表示不满,拒绝参加会盟。第二年,魏国就命令庞涓对韩国进行讨伐。

韩国因为国力弱小无法对抗魏国,于是向齐国进行求救。孙膑认为在韩、魏两国兵力薄弱的时候出兵,既可以让韩国完全的归顺于齐国,又可以有很大的把握战胜魏国。于是齐威王采取了孙膑的意见,等到两国两败俱伤之时进行出兵,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援韩国。

孙膑仍然以“围魏救赵”的战法,直奔魏国的大梁,庞涓听闻齐军进军国都于是撤军回大梁,但是齐军知道韩国已经被救,便想要撤兵回齐国。但魏国不甘心自己的计划落空,想要一举歼灭坏它好事的齐国,命庞涓率领十万士兵追击齐军。孙膑察觉到魏军的来势凶猛,于是利用地势进行埋伏,用每天减少灶坑的方式来进行示弱。庞涓果然中了孙膑的计谋,认为齐军已经所剩无几了,竟然大意到只率领轻车锐卒进行追赶。魏军如期而至,走进了齐军的圈套内,齐军万弩齐发,全面出击,魏军实力大损,落败而逃。

马陵之战成语

“增兵减灶”是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是一种迷惑敌军的战术。运用这种战术的人是齐国的一名军师孙膑,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展示了高超的谋略艺术,在马陵之战后他名震天下,实现了他的宏伟抱负。

成语“增兵减灶”的雕像

这个成语是出自《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增兵减灶”用表面上的兵力来迷惑对方,让敌方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兵力,从而使得自己在战争上取得有利的主导优势。

周显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命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的兵力薄弱,于是不断向齐国进行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让孙膑做军师去营救韩国。这一次,孙膑用的还是之前救赵国时用的计策,不直接去营救韩国,而是去攻打魏国。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庞涓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往魏国赶,不过这时候齐国已经占领了魏国的好几个地方。这次,孙膑的计策是下令齐军退兵,庞涓见齐军不断撤退,便一直紧紧跟随在齐军的后面。连续三天追到齐军的扎过的军营,发现他们的灶坑在逐渐变少。他以为齐国胆小怕事,士兵早已逃跑了许多。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孙膑利用马陵的地形进行埋伏,命令数万名弓箭手藏于道路两旁,结果就是导致魏军全军覆没,最终庞涓选择了自杀,魏国的太子申被俘获。

从此,孙膑的名气因为这场战役而被传遍了各国,他“增兵减灶”的战术也被许多人效仿。

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成语 典故都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请将下列成语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相连接....

陵之战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

,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成语: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

围魏救赵——桂陵之战

尊王攘夷——齐国称霸

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侃侃而谈,但是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而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春秋战国的战争 要桂林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的时期 地点 双方 结果 典故

战国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战?,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和兼并也离不开这个字,战也就是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可不像现在这样不用人出面就可以把对方轰炸的乱七八糟,那时候的战争一开始其实靠的就是人多,也就是排兵布阵,但是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多,逐步开始向?诡道?演变,打仗更多的开始靠智谋了。

说起这个演变,有一个明显的战争标志就是?桂陵之战?,这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截击战,也是成语围魏救赵的出自之处,这场战争其实在历史和影视剧上出现国很多次,因为它的主角是庞涓和孙膑这两个千古大冤家,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被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

傻傻分不清楚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说起这场战役,很多人同时会想到另外一场战役,就是马陵之战,这两次战役仅仅只有一次只差,其实所有的打法都是一样的,据史记载,这两场战役只是发生的地点不同,只是被救的国家不同,但是傻傻分不清楚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其中一个在历史中就不存在,说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说说历史对这两次战役的记载。

桂陵之战,发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54年,这时候的魏国国力空前强盛,是战国七雄里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它的魏武卒让其余六国闻风丧胆,实力强大的魏国自然要想着向外扩张,庞涓作为魏国的一代名将,也不是浪的虚名,但是他的才华还是和他的师弟孙膑差了一大截。

桂陵之战中孙膑已经生擒了庞涓。

屡次被庞涓陷害的孙膑,失去了双腿,苟延残喘的逃回了齐国,被齐王重用,魏国已经开始大举向赵国进军,想要一举灭赵,赵王就向齐王求救,但是齐王并没有立即出兵,等到魏国攻入了邯郸,齐国拜田忌为将军,拜孙膑为军师,浩浩荡荡去救赵国了,本来在赵国邯郸等待着齐兵魏军去没有等来齐军。

因为齐军在孙膑的建议下,去攻打守备薄弱的魏国大梁城了,大梁城是魏国最重要的城市,不能有任何闪失,就这样孙膑被魏王催的只能班师回救,孙膑却在庞涓回救的路上设下伏兵,等到魏军出现,一举把魏军打的落花流水,并且生擒了魏国主将庞涓(划重点)。

面对深仇大恨,孙膑真能放走庞涓?

马陵之战,发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41年,这次魏国进攻的对象是韩国,战争的形式和桂陵之战如出一辙,并且历史上记载的这场战争的双方还是魏国的庞涓和齐国的孙膑,并且还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减灶示弱?和?庞涓于此树下?等故事,庞涓两次上同样的当,也被现在人说成竖子无能。

当然这上面都是历史中的记载,其实马陵之战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这场战役的疑点真的太多了,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桂陵之战的时候,已经成生擒了魏国的庞涓,虽然有一说庞涓随后被放回了魏国,但是就那种情况,孙膑被其害的差点身,怎么会轻易放走庞涓,即使齐国真放走了庞涓,又怎会再度让其为将呢?

马陵之战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却不用参战?

《史记?魏世家》说的这场战役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用?围魏救赵?的打法,大败魏国,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这场战役是魏国攻打赵国,韩国和赵国亲近就一起抵抗魏国,但是打不过,才向齐国求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这场战役是魏国和战国联合攻韩,韩国不敌,向齐国求救,别急,还没完。

《史记?韩世家》中记载的这一年没有任何战争,只留下了?申不害相韩,诸侯不来侵伐?,也就是说韩国在这几年就没有战争,何来魏国攻打韩国,关于这场战役,《史记》中三次记载均不一致,这四次记载,两次提到韩国没有参战,一次提高韩赵抗魏,只有一则提到了魏国攻打韩国,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说法。

马陵之战的决战地点不符合实际战争,两军将领也存质疑?

据历史学家考证,马陵当时应该在卫国濮阳以北,魏国大梁和齐国临淄之间,在当时应该是齐国的国境,并且和大梁离得很远,魏国抵御齐国入侵,却在齐国的国境之内,当真不可思议,而另一说法马陵在现在的山东郯城,这个地方在当时就是齐国腹地,魏国又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抵御齐国呢?

马陵之战两军的将领普遍认为还是庞涓和孙膑,这也是孙膑复仇杀庞涓的战争,而有其他历史记载这场战争的双方将领确实齐国的田盼和魏国的太子申,并且在太子申抗敌的时候,还路过了宋国的外黄,在这里还有一个徐子劝说太子申不要出兵的记载,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飞鱼评说:

傻傻分不清楚的和马陵之战,其中一个在历史中就不存在,有历史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找到了两份不同时间齐魏交战资料,但是这两场战役虽然几乎一模一样,因为时间不同,司马迁就拆成两场战役来写,其实很可能就是同一场战役。

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马陵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事件介绍:

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迎击齐军。孙膑认为,魏军悍勇,不可贸然决战,只可利用魏军向来轻视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避战示弱,退兵减灶,引诱魏军追击。太子申本有退军之意,庞涓不听,率军紧追。见齐军逐日减灶,以为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即丢下步兵,以轻车锐骑兼程追击。齐军退至树木茂密、道狭地险的马陵。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即引军埋伏。经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于孙膑预计时间进入设伏地域。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败,庞涓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进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长平之战

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 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 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 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 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 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 捷报频传。100余年中,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 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 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 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 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事情很清楚,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殊世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自然, 赵国也不是好惹的,岂甘心束手就擒。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 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 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 南济源西)等地。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 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 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贪利受地,将上党 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 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 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 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 北)。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得地的喜悦早去了一半。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 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廉颇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遗憾的 是,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损失较大。廉颇不愧为一名明智的将帅,他鉴于实际情 况,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廉颇的这一招很是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但是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尔后的战略进 攻创造条件。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 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 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 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 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 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 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 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 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 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 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这个白起,可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战国 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 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 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 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 预设主阵地长壁方面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 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 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动用奇兵2.5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 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 赵军的包围;其四,用5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 剩余赵军。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 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 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 —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欲退兵, 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 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 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 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 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 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赵军业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 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 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 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亡的阴影笼罩着 整支部队,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 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 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 再作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 之外,全部为白起所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 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 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 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 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 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 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 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 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之所以惨败,在于:第一,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 第二,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 秦人的离间之计;第三,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积极争取与国,引为己 助;第四,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 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第五,具体作战中,屡铸大错。 决战伊始,即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被围之后,只知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 打通粮道。终于导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