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析 成语解析

高手在民间的打油诗-农村打油诗词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1、通俗程度:顺口溜比打油诗更加通俗,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极度口语化。2、具体特征不同:顺口溜节奏感特强,如押韵更多、更密、语句更短等,通常就导致了沉淀回味性更弱,欢快娱乐感更强。打油诗在本质上不必然好笑,但其语言特色的大白话,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好笑。3、文字格式不同:顺口溜每句长短没定数,只要顺口,几字都可。打油诗却有固定规格,具有格律诗的特征,一般5字或7字。4、使用手法不同:打油诗偶尔

高手在民间的打油诗-农村打油诗词

1、通俗程度:顺口溜比打油诗更加通俗,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极度口语化。

2、具体特征不同:顺口溜节奏感特强,如押韵更多、更密、语句更短等,通常就导致了沉淀回味性更弱,欢快娱乐感更强。打油诗在本质上不必然好笑,但其语言特色的大白话,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好笑。

3、文字格式不同:顺口溜每句长短没定数,只要顺口,几字都可。打油诗却有固定规格,具有格律诗的特征,一般5字或7字。

4、使用手法不同:打油诗偶尔会用典故,但顺口溜绝不可用。说到排比句,打油诗不会用到,但是顺口溜却恰恰常用。打油诗也会用作谜语。

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我们以为把当代流行的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

打油诗(doggerel),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扩展资料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而顺口溜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在高度通俗直白的前提下,感觉特别短促快捷的就是顺口溜,感觉相对平、长的就是打油诗,而两者之间,存在模糊地带。有些顺口溜就是打油诗,有些打油诗也可以是顺口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顺口溜

百度百科-打油诗

相声圈里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奇葩事?

网络时代炒作无处不在,然其实,古人也很重视炒作。唐代的杜甫就是一个炒作高手,他一生给李白写诗数十首,显示自己与名人不一般的关系。李白只回给他一首打油诗。 到晚清,文人士大夫更是崇尚清谈,好论时事、兵事、外事,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炒作之风盛极一时。 但这些手法在一个人眼里却只是小儿科,他就是左宗棠,如果要评大清第一炒作高手的话,非左宗棠莫属。 左宗棠这个人,无疑都是大名人,然而,细细疏理,却只能得出一个令人惊诧的结论:左公之暴得大名,得益于他善于炒作。 任何时候,一个人要想早出名,最好的办法是有故事。左公是个有故事的人。 早在学生时期,左公就「 ”好大言,每成一艺,辄先自诧”。左先生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先自己惊诧一番:怎么写得这么好啊!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其场景颇令人哑然。 联系到后来左宗棠到军机处上班,读到李鸿章的奏折时,「 ”每展阅一页,每因海防之事而递及西陲之事,自誉措施妙不容口,几忘其为议此折者,甚至拍案大笑,声震旁室。明日复阅一叶,则复如此……凡议半月,而全疏尚未阅毕”。读一页即故意拍案大笑,半个月都没读完。此情形和学生时代如出一辙。 成年后,左宗棠更是深谙这个道理:编故事。 第一个故事,道光十年(1830),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忧回湘,年仅十八岁的名不见经传的农村知识青年左宗棠拜访他,即为其才气所惊,「 ”以国士相待”,与他盘旋多日,谈诗论文,还亲自在书架前爬上爬下,挑选自己的藏书借给他看。 此事载于《左文襄公年谱》,问题是二人见面的事,其他人怎么知道的呢?无他,左公自己创作或传播出来的。 贺长龄是晚清大学者,对于同乡才俊誉为「 ”国士”乃极平常,再加上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非常喜爱左宗棠,称其「 ”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也仅此而已。 第二个故事,道光十七年(1837),回家省亲的两江总督陶澍见到二十多岁的举人左宗棠,「 ”一见目为奇才”,「 ”竟夕倾谈,相与订交而别”。不久又和他订下了儿女亲家。 这个故事较之前一个更是「 ”别有用心”。陶澍爱才,左宗棠在得知陶大人回乡必然经过醴陵,故而事先写下一幅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上联「 ”印心石”隐含了陶澍一个引以为豪的故事,看到此联,自然心花怒放,引为知音;下联更 *** 裸地拍了陶大人一记舒服的马屁。总之,一幅对联轻轻击中了一个传统士大夫官僚内心柔柔的软肋,竟然不顾年龄和辈份悬殊,与之结为亲家,这本身也有留故事的意图在。 第三个故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云贵总督回家途中,也因为闻听左的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边一叙。「 ”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 这个故事不明内情者更是津津乐道,啊,这个名字读过小学的无不知道,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可谓闻人。 其实,见左宗棠,并非「 ”闻听”其大名,而是缘于陶澍。陶林二人关系不浅,左又是陶的亲家,陶在信中早已向林大人介绍过许多故事。左公拜见林大人,也是因为陶亲家的授意。林大人乐得给陶公一个面子,自然不惜美言。 那么,三个故事都聚焦在左宗棠的「 ”奇才”上,此时的左公到底露出过什么奇才来?我们谁都不知道。凭常识判断,无非是左宗棠的口才。至于诗文之才,我以为左公不如李鸿章。其他才能凭初识一面是难以判断的。 为了抬高故事中的人物,左宗棠也毫不吝惜对他见过的名人的抬举,如在左宗棠心目中被视为「 ”天人”。是不是「 ”天人”,懂历史的人都知道。 更关键的是,这些故事一般限于二人交往之间,外人之所以得知,无非是当事人的对外传播。于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正都变成了故事。 因此,《清史稿》说得非常直白:「 ”(左公)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狂人历史上很多,左公无疑算是一个佼佼者。他自称「 ”今亮”,本身就深谙炒作学的一个原理,要想让人记住,就得给自己一个标签。就好像今天有人自我标榜为「 ”大师”一样。简单、好记、惊世! 至于胡林翼称赞左宗棠,更是平常不过。因为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再加上胡公很会做人。 还有一个经典段子,说的是长沙发生劣幕事件,左宗棠被人告发,受到追查,有个叫潘祖荫的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更是将左公抬到天上。 潘祖荫只是一个詹事,他的一道奏折果真如此管用吗?非也非也,左宗棠之所以被赦,完全得益于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保救。 而潘祖荫的这句话或许是真的,也是为了保左宗棠而夸大,且未载于《清史稿》,倒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湖南人难道不尴尬吗?这将那么多湖南人置于何地?其所以流布者,无非是左公有意炒作。这与左公「 ”喜为壮语惊人”的秉性极为相得。因此,左宗棠后来完全抹杀曾国藩的救命之恩,即令时人感觉不公,为之抱不平。 左公擅长炒作,其手法其实很容易一眼看穿。什么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三顾茅庐;什么「 ”制军于军谋一切,专委之我;又各州县公事票启,皆我一手批答”等等话语,都出乎左公书信。好在几任湖南巡抚都还大度,否则这些话将一介地方大员置于何地?这不明摆着是举报巡抚尸位素餐吗? 左宗棠有才有谋不假,但他为人识人其实大有问题。他攀附贺长龄、陶澍、等人,固然能依托他们之大名成就自己的名气,但这些人对他事业并无什么帮助。相反,他瞧不起「 ”才具稍欠开展”的曾侍郎,才是他真正的伯乐、恩主。 曾国藩对此看得很清楚,晚年的他曾对幕僚赵烈文说:「 ”左季高喜出格恭维。凡人能屈体已甚者,多蒙不次之赏。此中素叵测而又善受人欺如此。”一语道破天机! 选摘自:《历史只露半边脸》作者:刘绪义,出版:九州出版社 历史只露半边脸 ¥45 购买 这是一部轻松解读历史的作品,所选文章均来自《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专版。 本书主要围绕着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纠正了历史的误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为什么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

不请自答

很多人都写的恩怨,我不知道那么多爱恨情仇的,就分享一个奇葩事吧

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因为受伤,后来调入曲艺团说相声,马先生说相声了得,还有个爱好就是抽烟,烟瘾挺大的,而且每次上台前都得抽两口,然后把烟掐灭了,等下台再抽另外的半支。为什么呢?那时候穷啊!你再大的角儿也就那点工资,所以舍不得扔掉。

有一天演出完了,马先生就发现自己的半支烟没了,他想想,可能是正好他上台的时候人家打扫卫生了,就没往心里去。

第二天,又下台急着找自己那半支烟,又没找着,就跟打扫卫生的说了,您呀,打扫卫生别把我那半支烟给扔了,我下台再抽。可一下台,还是没了,他就跟人家说,不是跟你说了么,我那半支烟别扔啊!打扫卫生的也很纳闷呀,说我还没收拾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肯定是有人抽我烟了!马先生就回家,把一支烟的烟丝倒出来一半儿,往里装了只鞭炮,又用烟丝把这鞭炮挡着!

第三天,马先生上台前专门拿出那支烟,抽到看到鞭炮那的时候,赶紧把烟掐灭了还大声跟大伙说呢,我把半支烟放烟灰缸咯啊,谁也别给我扔了,我下台再抽!

马先生上台,演出演的一半儿,就听后台,啪一声,鞭炮响了,他在台上居然笑场了!没辙呀,只能整理好情绪继续演,等下台了,一位先生指着马先生骂,你个孙子!真损……也因为这事,两位先生交集越来越多,反而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据说这是马先生从艺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笑场!也可想而知当时大家伙都多么的困难,烟屁股都舍不得扔了!

人这一辈子,不怕路途遥远,就怕鞋里有钉子。

相声圈里的纷争不少,流派不少,但是唯独“未央宫”事件在我心中独树一帜,堪当奇葩。

01.吴王他杀了伍子胥

未央宫事件的始末,就像是那金庸小说中的“恩断义绝”。

时间是2010年的1月18号,这一天应该是郭德纲这一辈子最黑暗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他被自己最疼爱的人狠狠捅一刀的日子。

这一天是郭德纲的生日,当日在郭家菜,郭德纲邀请了德云社所有的人请大家吃饭。吃饭在一楼,而二楼则是在进行演出,当天曹金来了之后,借着酒劲拿着酒杯一桌子一桌子的训话,还满桌子的骂人闹事。当时还有一个插曲是曹先生大闹之时,训话唯独在李鹤东那里进行不下去,因为虽然李鹤东看起来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但实际上是个狠角色,在学校里就是个 社会 哥,常年出入各种群架和局子 。曹先生唯独在这里没有进行下去,足以见得当时并没有多醉,只不过是借着酒气撒疯罢了。

在训话结束之后,曹金起身就往外走,郭德纲的经纪人王海拦他, 而曹金大喊:“我不够吃的,我不干了!”并推倒了张文顺之女张德燕继续往外走,王海没办法才进去叫郭德纲。 而郭德纲追出来之后,曹金则说对郭德纲说,“我不干了,我对不起您,我给您磕一个。”对着郭德纲磕了头, 之后又对着郭家菜门口的的关公像跪着发誓,说“我今生再回来德云社我就是个XX!” 郭德纲无语,而张文顺的女儿张德燕就上来哭着拦曹金,跟曹金说,今天是郭德纲的生日,你们不能这样闹腾。曹金怎么做得? 一把把张德燕推倒在地, 转身就出门了,随后给何伟打电话,我闹完了,我走了,你走不走?

郭德纲经历了这事之后,返回二楼表演,遇观众点出《未央宫》。 郭德纲憋着气,唱出了《未央宫》,唱到“吴王他杀了伍子胥,说什么忠臣的苦”更是情到浓处, 更有甚至,这句“吴国兴楚国衰无道昏王身已”听起来像“无道郭德纲身已”,看着于谦老师担心的眼神,就知道这件事对于郭德纲来说,究竟有多痛。

02.无道昏王身已

真也动人,假也动人,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金口中的郭德纲也许是真的,而郭德纲口中的曹金也是真的,我们看人并不能只分好坏。人是复杂的动物,不能两个人有矛盾,就非说是某一个人错了,曹金狂妄吗?当然是狂,郭德纲就是白莲花吗?当然不是了。

曹金发文说自己有多惨多惨,但是他能否认大闹郭德纲生日宴,推到张海燕是假吗?他不能。同理,郭德纲也不单单是他口中的仁师慈父。事实真相无非就是师徒二人因钱生恨,闹了一场罢了。

只不过是这徒弟多少有些太不地道,想来郭老师也早就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如今那么多忠心的徒弟们陪着闹着笑着,也算是成功了吧。

03.百万雄兵

一路走来,各种坎坷,各种不顺和障碍,终于我也看到了花团锦簇,也看了灯彩佳话。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相声界不缺传奇,也不缺忠心,未央宫已成绝唱,德云社也不止叛徒,岳云鹏这样忠心好汉也不止一个,再说还有邪教“德云女孩”一直守护,怕什么。

人活一世很难,不遇点奇葩,怎能知道旁人可贵?

1.据说在旧 社会 ,几位相声大师围着炉子烤火,其中一位在烤棉袄时,不小心引着了,但他自己不知道,旁边的人看到了,憋着不说,就生生等着棉袄烧了个大窟窿。

这是在某一档谈话节目上,某位健在的相声大师说的往事,他给出的解读是,民国时期的相声大师都幽默,爱开玩笑。

但我却看出了恶毒,那个年代一件棉袄也价值不菲吧,非得让人家烧个窟窿,这是幽默吗?这明明就是坏!

2.刘宝瑞穿了一双新鞋,着急去演出,但因下雨路有积水,舍不得把鞋给弄脏了,正着急的时候,马三立说:“穿我的吧,我的鞋旧,不怕湿”。结果刘宝瑞演出完,看见马三立穿着自己的新鞋,趟过积水来演出,心疼的刘宝瑞直叫,马三立却说:“你把我鞋穿走了,我不穿你的吗?”

3.马志明曾经往杨少华抽的烟里塞过鞭炮。

后面这两件事,同样被他们解读为幽默和开玩笑。

我却不愿意认同,如果有人跟我开这样的玩笑,我一定会问候他十八代祖宗。

有三个著名相声演员在东北都吃过瘪,其中一个还丢了命。 万人迷李德钖命丧沈阳

李德钖本名李佩亭,本来的绰号应该是“小万人迷”,因为在他之前有一个万人迷,叫李广义。李广义是李德钖的祖父,也是教授李德钖本事的人。

李德钖继承了祖父的一身能耐,也承袭了他的绰号,在祖父与世长辞后,李德钖逐渐去掉了“小”字,成为了第二代万人迷。

万人迷这个绰号现在已经被用烂了,郭德纲在还没大红之前,也有粉丝叫他“小万人迷”,郭德纲的口盟弟子王耀宗(王鹤宇)也自称小万人迷。不过这二位的本事跟李德钖比起来,还是改叫万人嫌比较合适,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说回李德钖,万人迷在最红的时候,给袁世凯说过相声,不过没选好段子,说了一段《吃元宵》,结果袁世凯觉得李德钖是在用谐音梗骂他,所以叫人把李德钖暴打一顿然后轰走了。

后来李德钖给张宗昌说活,张宗昌听美了,把身边看得到的大洋都赏给了李德钖,据后来的艺人回忆,那一场李德钖收入至少等于现在几百万元,即使放到现在的商演市场,那也是非常天价的数字了。

李德钖1923年跟张寿臣合作,算是提拔这位未来的大门长,1926年他离开天津,去了奉天赚钱。这里面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李德钖为了不挡着寿老走红,主动让贤,也有说他是染上了烟瘾,结果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

个人觉得后一种说法比较靠谱,那个年头也没有哪个逗哏特别红的时候,故意躲到外地去捧晚辈的。更何况后来张寿老在天津相声演员座谈会的时候,特地批评了某些逗哏演员养着几个捧哏演员,而且舞台上所有包袱都自己使,不给捧哏任何展示的机会,这是不对的。

所以李德钖是被迫离开天津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是自己因为烟瘾导致身体不好,舞台表现力下降导致观众流失所致,当时的艺人就是这样,活不行了就没人买单,不像现在卖个惨还能继续捞钱。

李德钖后来一路北上,沦落到东北,在沈阳呆了一段时间。这里有说他当时非常红,一度赚得盆满钵盈。结果突发疾病就潦倒了,后来饥寒交迫加上戒烟导致的疾病,在了路边一个沟渠里。

但也有说法是李德钖去沈阳就一直病重,后来是吃饭的钱都没了,穷困交迫而。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李德钖还是很有老派艺人的风骨,据跟万人迷演出的茶社老板回忆,李德钖虽然病得很重,但拒绝接受别人救济,而且害怕给茶社的人跟同行添麻烦,所以裹着一件单衣就跑了出去,在了外边。

最后李德钖的一个铁粉给他做了一口简易棺材,草草埋在也野外,几个喜爱他的粉丝还作了一首打油诗送他,吟诵还带捧哏,在凄凉之余也带去了一丝幽默。

可惜李德钖没有后人,一身本事也跟他长眠地下,李德钖之后也再无万人迷。

马三立被东北人“逗你玩儿”

马三立可是相声界的老江湖了,不但学历最高,而且辈分也高,在他之前父辈爷辈都说相声,对于相声行业那些猫腻门儿清。

但就是这么精明的马三爷,老猎人也有被鹰叼眼睛的时候。当时日本全面侵华,北平跟天津沦陷,日本人天天宵禁戒严,大量艺人流离失所。有底子的就躲家里吃老本,没老本啃的就去外地找饭辙,当时奉天的“翔云阁”茶社来天津请相声演员走穴,条件也开得特别高,茶社管来回接送,管吃管住之外,所有收入还三七分账,艺人拿七成茶社拿三成。

按理说这个条件在当时已经是没得挑了,但京津两地的相声艺人一想到万人迷李德钖惨的奉天这事情,大多不敢贸然出关去商演。马三爷当时家里特别紧凑,一时间也没有别的活儿接,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去东北吧,反正那边都是活雷锋,亏不着我马三立。

马三立走之前带了两块钱现金,还有媳妇儿给烙的四个糖饼,扛着鱼竿~~不对,扛着行礼就去了东北。路上遇到伪军查问,马三爷还吃了几个大嘴巴,最后抖了个包袱才被放过去。

到了茶社之后,马三立火力全开,跟搭档耿宝林说了一个满堂彩,当时茶社生意火爆的一票难求,老板也特别高兴,希望马三立继续努力,以后一定会成为相声界的顶级流量,开万人商演出EP风光无限。

虽然茶社老板跟票头对马三立很热情,但两人从不提分账的事情。后来马三爷忍不住去问老板,老板说分钱?你想疯了心吧,你还欠我一大笔钱呢。

马三立一脸黑人问号,表示你逗我玩儿呢。

茶社老板说你们从天津来沈阳的路费现在还没抵清,之后还得继续演,直到把回程路费挣齐了,再跟我聊分账的事情。

马三立说您等会儿吧,咱们不是说好你们管路费吗?

茶社老板邪魅一笑,我们说的是管接送管买票,但买票的钱是你们自己承担~

马三立一听心都凉了,老板使活高手啊,这包袱三翻四抖还真响,如果这是在舞台上,我就一句“去你的吧”直接就谢幕了。可惜这不是相声,我这是掉进贼窝了,反抗吧我这身子骨不够人家吊一锅汤的,找人吧这又离天津几百里地,当时5G还没通,真正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最后马老只好一咬牙一跺脚忍了,又被逼着白干了三个月,才从奉天回到天津。

没想到一代泰山北斗,竟然也被人“逗你玩儿了”。

郭德纲被东北 社会 人围堵

这是郭德纲早年的经历,他在相声垫话中说过几次,但具体经过并没有被媒体报道,所以姑妄听之图一乐就行。

某年某月某一天,郭老板带着德云社众演员气势汹汹去哈尔滨商演,演出倒也没发生什么,哈尔滨观众也很热情。结果在庆功宴上出了事,本来主办方请了一个当地相声演员当嘉宾,结果那位拒绝了。但在庆功宴上,那位相声演员又以私人名义跟郭德纲碰头,主办方觉得自己脸被打得啪啪啪生疼,于是把桌子都掀了。

郭德纲也是不吃亏的人,当场就带着人走了,结果第二天去机场,发现对方把机票也退了。

第二次是牡丹江一个演出商邀请郭德纲,郭德纲又一次兴高采烈的带着团队杀将过去,结果对方纠集了一帮纹着皮皮虾和熊大熊二的 社会 人士堵住郭德纲一行人,让他们轻轻地来卖力的演,然后不带走一分钱报酬,说白了就是要吃白食。

在那之后郭德纲就十年左右也没去东北商演,后来在东北开了德云社分店,也是交给当地的相声世家于增生于浮生兄弟管理,于氏兄弟跟于谦没关系,他们是张寿臣儿徒于世德的公子,东北相声世家,这哥儿两在当地~~咳咳不展开说了,反正足够罩德云社就是了。

以上~~~~~~~~~~~

说相声的不好好搞创作,反而整天揪同行尾巴,自己不长进也不允许别人进步,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今相声界里面,最红的莫过于郭德纲的德云社了,徒弟岳云鹏、张云雷,师弟孙越还有儿子郭麒麟等等,各个拿出来都是角,专场相声演出观众坐满几万座位的 体育 馆。这样的号召力别说说相声的,就算是很多一线歌手都不一定能比得上。奇怪的是,德云社红了,其他所谓的同行却觉得自己的饭碗被抢了,这些想的不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反而到处给德云社找茬。

德云社的相声火了,他们说这是江湖相声,充斥着屎尿屁的低俗段子,会教坏观众。这帮人指出,说相声不能只为了逗乐观众,否则相声的生命力就了,相声还应该起到传播文化,教人育人的责任。这话说得没毛病,可是相声之前在这帮人手里成了什么样了?连说相声的人都养活不了自己,还空谈什么艺术责任,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相声要发展的前提起码要吸引观众买票进场,否则一切都是虚的。

同样的,张云雷红了,他们说二爷破坏了相声表演秩序。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让观众带着荧光棒进场子,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关键是这种模式还互动得很好。于是乎,这帮同行就急得跳脚了,说张云雷这是在搞一些邪魔歪道,有悖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是离经叛道的。为此,他们还借助了传统媒体发声,想要给德云社施加压力。幸好,开明的郭德纲早看透了,都懒得搭理这帮闲人。

相声没人看,这帮人不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反而想方设法去给别人挑毛病,甚至打压同行,这种行为实在是奇葩。有的时候想想,这些人也真是可怜,他们只能一边看着德云社成功一边心痛,然后找机会揪毛病却从来没有得逞,就这样一直反反复复。

郭德纲:你不啊!

虽说相声圈不是 娱乐 圈,但发生的奇葩事却也不少。比如侯耀文遗产案、牛群在最火的时候放弃相声、德云社徒弟大出走、侯耀华给女徒弟买包……

咱们先说侯耀文遗产案。当年侯耀文去世后,关于遗产交割问题真是让人开了眼。本来,父亲去世后两个女儿公平合理地按照继承法交割遗产就是。结果,侯耀文的一些徒弟,包括侯耀华都卷入了这件原本“很简单的家事”中,让人彻底看清了一些相声演员的“品质”。

牛群与冯巩曾经是中国相声界极具实力的一对“春晚相声CP”,但在两人最火的时候,相声天赋极高的牛群却远离相声去干别的行业了……牛群离开相声圈,在十几年前引起了轩然大波,没人想到他会“剑走偏锋”,可叹牛群与冯巩这对天造地设的好搭档,此后再没一起合作说过相声。

德云社自成立以来,来过很多人,也走过很多人,但最严重的要数前些年。包括徐德亮、王文林、李菁、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潘云侠等人前后脚都走了,这在中国相声界也算是一次“大规模辞职”了。

当然,相声圈最奇葩的事情还属侯耀华给女徒弟安娜金买包……具体咱就不说了,奇葩不奇葩,诸位心知肚明。

说起相声圈虽然不比 娱乐 圈,但发生的奇葩事着实不少。

比如:侯耀文的遗产案;牛群在最火的时候放弃相声,剑走偏锋去改行当村干部;侯耀华给女徒弟安娜买包;曹云金手撕师傅郭德纲等等。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姜昆为何会对郭德纲耿耿于怀,其中原委当然不仅仅是“高雅”与“低俗”的争论。

要弄明白二人之间的过节,先 了解下相声中的辈分。

众所周知相声界非常看重辈分,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普通的说法是“ 德寿宝文明 ”。

我们熟悉的两位相声大师, 马三立 是“寿”字辈, 侯宝林 是“宝”字辈,从辈分上看马三立是侯宝林的师叔,但所属的派系不同。

京津两地的相声派别主要有 北京的侯宝林,马季,姜昆,侯耀文体系 ;以及 天津 马三立,马志明体统

北京的相声与官方关系密切,所以属于“ 根正苗红 ”;天津则仍保有原先的市井风格。但马三立与马志明并不在意北京的风光,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他们的名气和出镜率远不如处在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

天津相声对传统相声是非常重视的,这也是天津相声原汁原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从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强调中也能看出明显的天津烙印。

津京两地的相声人关系微妙,甚少往来,一边是辈分大,一边是知名度高,到了一块难免谁也不服谁,所以两方都敬而远之,相敬如宾。

郭德纲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他早期在天津学艺,当属天津系;但进入北京后,郭德纲也需要找个“靠山”,他选择了与天津系交好的侯耀文门下。

这就引来了马姜的“正牌官方体系”的不认可,认为这是一种越界,说的通俗点就是 抢地盘

从辈分上来说,郭德纲拜侯耀文门下,那就是侯宝林的第二代,而姜昆师从马季,也算是第二代。

但从时间上讲,在1996年,郭德纲开始搞“茶馆相声”,此时姜昆等人早就不说民间相声了,或者说已经开始不说逗乐相声了。

而郭德纲还招集了一批“ ”字辈演员, 张文顺,王文林 等,大多是 姜昆的前辈 马季的同辈 ,但在他们原来的体系下没有分得一杯羹,因此出来跟郭德纲赚钱一起“打天下”,这就犯了马姜派的忌讳。

所谓“低俗”是姜打压郭德纲这个“外来人”的理由。

郭姜之争说到底还是相声派别的争斗,相声文化来源市井,难免有糟粕,但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最后,还是希望相声圈能摒弃成见,携手共荣,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作品,而非争一时的口舌利益,却忘了根本,毕竟作品与观众才是相声能长久生存的保证。

(**烂番茄编辑部:肥肥)

相声名家陈寒柏和妻子十分恩爱。婚前,妻子嫌陈寒柏长得老,叫他大叔。婚后,妻子对陈寒柏的称呼就更亲昵了,直接喊他:“老爸。”而陈寒柏也柔情地称呼妻子为:“闺女。”

两个人自1983年结婚以来,相濡以沫,只羡鸳鸯不羡仙。

陈寒柏更为人所知的是他认“干爸爸”的事。据不完全统计,陈寒柏认了至少5个干爸爸,包括最为人诟病的,比他仅仅小了4岁的师胜杰。

其实在外界看来,认干爸爸是很丢人的事,但在相声圈内,认干爸爸并不丢人,反而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我们可以仔细捋一捋这其中的道理。

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它的学习和教育也很有传统特点。在相声圈里,非常讲究师徒关系的。你想学艺,如果不拜师,那对不起,大部分人都不会教你的。因为这是一门吃饭的手艺,你把别人吃饭的家伙学过去了,却和那人毫无关系,人家能乐意?

所以,想学相声,必须拜师。拜师之后,这就是你的再生父母了。他可以教你学艺,教你做人,带你入行,给你饭吃。

如果有人一心上进,想多学点怎么办?拜第二个师父是肯定不行了。在相声界,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师父,否则就是叛徒。

所以,这时候拜“干爸爸”就应运而生。拜了老前辈为义父,那他再教干儿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而这干儿子也不会放着义父不管,将来义父老了,干儿子伺候伺候老人家,也是应该的。

所以,在相声界,拜“干爸爸”,第一显得人上进、好学。第二可以说明这个人重情义。

外人听起来荒谬,在相声圈里,就是这样。

大家可以看看,相声圈里,别说陈寒柏认得有干爸爸,郭德纲也认得有。据陈寒柏说,他认的爹还不是最多的,吉尼斯纪录是不近女色的李金斗创造的。

陈寒柏说,李金斗认了20多个干爸爸。

这真是,三人行,必有他爹啊。

陈寒柏也经常上网,当然知道网上指责他是“认爹狂魔”的事。他曾专门回应过此事。

陈寒柏先说了李金斗认爹的事,他说:“李金斗的干爸爸全是老弱病残,为什么拜这些人?他要给他们养老送终。”

接着,陈寒柏讲,认了干爸爸就要负起做儿子的责任,是要照顾这些老前辈,是要给他们养老送终的。

陈寒柏又开玩笑说:“我拜的干爸爸,好不容易俩了,也得给人家养老送终。我们拜干爸爸有的是师父指定,有的是家门指定,杨志刚也是我的干爸爸,是我们家指派的,我要给人家养老送终,还有关自仁老师。”

然后,他又解释了其他几位干爸爸是如何拜的:“我的干爸爸还有重病住院的常贵田,拜师胜杰先生是我师父指派的,我跟人家学的唱。旧 社会 规矩,你学了人家的东西,他没饭了,观众就喜欢看年轻的,所以晚辈就得给老一辈养老送终。这并不是找靠山,每年过年过节都得人家送钱,当儿女。”

怎么样,听了之后是不是觉得陈寒柏说得合情合理,甚至让人生出一种膜拜之感?

其实他讲得的确有一定道理。这也是师胜杰为什么只比陈寒柏大4岁,也愿意公开收他为义子的原因。在相声界,没有年龄,只有辈分。

不过话又说回来,陈寒柏这么喜欢照顾老弱病残,为什么不直接开养老院?

而且最重要的是,拜人为干爸爸是要学艺的。这才是拜干爸爸的主要原因。

陈寒柏似乎只顾拜了,却没有怎么学艺。

往前推20年,陈寒柏还是比较火的。那时候他得了相声大赛的冠军,而且有几个节目的确说得比较 搞笑 ,再加上长得就是一副可笑的面容,一时间也频频上综艺,屡屡做演出,很是风光。

陈寒柏是半路出家的,马季曾这样评价他:“与许多出身世家的相声演员不同,陈寒柏是出于爱好半路出家的,没有受过那种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因为没受过那些训练和熏陶,他在表演上就没有诸多框子,不那么循规蹈矩便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些话有不少是夸奖陈寒柏的意思。说句实在话,陈寒柏也的确有点说相声的天赋。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拜在侯耀文的门下,和郭德纲成了师兄弟。

只不过陈寒柏成名之后,尝到了甜头,立刻就变了。他没有像郭德纲一样继续深入研究、学习相声,而是自以为找到了相声的套路、规律,就开始出去赚钱了。

陈寒柏的风格就是操着一口方言,然后以农民的形象来插科打诨。这种表演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群里,在某些地方电视台上颇受欢迎。但看上两三段就很容易审美疲劳。

陈寒柏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所以他活跃的舞台就是一些市县电视台的晚会、综艺之类。其实这样也挺好,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既然这辈子因为懒也无法进步了,那索性就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不过,他拜那么多干爸爸不成了摆设了?不是说拜干爸爸是为了学习,为了上进么?

再往后,陈寒柏甚至连相声也不想说了,因为说相声赚钱太慢,甚至还得倒贴钱,毕竟鸡蛋也挺贵的。所以,他开始无限制地接广告。

陈寒柏接的广告和他的相声风格一个样:都是什么农药、肥料、补腰子的、杀虫剂。而且他做代言,基本上也都是一套衣服,一个形象:光头,穿着对襟马褂式的“唐装”,咧着嘴伸手做介绍产品状。

现今的中国相声界,随着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大咖的离去,己经不见昔日辉煌。艺术水平没有提升,但是怪事连连。不会说相声的X二公子,广收门徒,而且门徒居然少见说相声的,成天活跃在广告界,弄得自己的师侄怒怼他,再说说他那个非著名的师侄,今天收徒,明天叛离师门。相声大师不说相声演小品,去当官,也算是奇葩了。总之一句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论是相声还是说相声的人,都没有了往昔的纯真和对艺术的追求,有的只是赚眼球了。

裂穴之后,和自己的粉丝聊天,叫大粉去带节奏骂前搭档,背后说前搭档没人缘,人品差,表面上又发文依依不舍,这算不算奇葩?

李伯清的现任老婆

2021年 元宵节 就要到了,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那您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吃元宵吗?你知道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吗?我精心收集了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供大家欣赏学习!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

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专家说,“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 传说 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现在,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

 元宵节吃汤圆注意事项

1.汤圆热量高须慎食。由于汤圆多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热量很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切莫食用过多汤圆,以免造成身体负担,使原有疾病加重。

2.汤圆难消化不宜多吃。制作汤圆的糯米含较高支链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患有消化道溃疡、功能型胃肠病、慢性胃炎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以及消化功能弱的老人、 儿童 也不宜过量摄入。

3.汤圆怎样吃更健康。为减少热量,食用汤圆应避免用油炸的方式,并选择低糖内馅;不能空腹吃汤圆,最好与稀粥、蔬菜等易消化食物一同食用,不要吃凉汤圆;吃汤圆后也不要马上躺着,应活动一两个小时后再上床睡觉,以免消化不良或造成吞咽阻碍。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 故事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兔子灯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了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了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兔子灯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游行的大队伍。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领先,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学生或是取了媳妇,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了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

2. 正月十五吃饺子的由来是什么

3.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4. 元宵节为什么要赏灯

5. 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叫藏头诗

李伯清和前任老婆离婚后,未再娶妻,2007年10月29日已在四川彭洲三昧禅林内正式剃度出家。

1970年李伯清经别人介绍与前妻徐茂结婚,1971年生下大儿子李静,1973年二儿子李飞也出生,但是由于经济困难生活的窘迫于1979年由妻子徐茂提出并正式离婚。2007年10月29日,李伯清在四川彭洲三昧禅林内正式剃度出家,前妻徐茂女士并未到场。

扩展资料:

李伯清1980年开始从事长篇评书,在这期间从此闯荡于成都的大街小巷,1986年远赴河南表演评书《追车》,1991年三国演义评书《打黄盖》,1994年参演电视剧《鬼城奇遇》,1996年拜师何世珍门下,专心学习书画艺术。

2007年10月29日在彭州三昧禅林正式剃度出家,2010年在成都电视台主持评书节目《李伯清大话水浒》《李伯清大话智慧》,2011年《李伯清工作室》正式成立,2012年录制美食节目《舌尖上的四川》,2014年7月做客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2015年5月以68岁的年龄宣布退休。

从火车售货员看营销

藏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藏头诗琐谈

在中华诗歌百花园里,除了常见的诗、词、曲以外,还存在大量的另类诗歌----杂诗。具有代表性有:回环(文)诗、剥皮诗、离合诗、宝塔诗、字谜诗、辘轳诗、八音歌诗、藏头诗、打油诗、诙谐诗、集句诗、联句诗、百年诗、嵌字句首诗、绝弦体诗、神智体诗等40多种。这些杂体诗各有特点,有些纯粹是游戏,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所以,藏头诗从诞生之日起,便打上了游戏和实用双重印迹。

由于藏头诗“俗文化”的特性,注定其难登大雅之堂,不为正史和正集收录,从古至今,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庐剧《无双缘》中,双写也以藏头诗表明心志:“早妆未罢暗凝眉,迎户愁看紫燕飞,无力回天春已老,双栖画栋不如归。”暗藏“早迎无双”四字。

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头诗高手。比如明朝大学问家徐渭(字文长)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其中就藏头“平湖秋月”四字。在当今的文化人中,也有人能将藏头诗用的恰到好处。香港凤凰台当家小旦吴小莉当作客“华西都市报”时,即送上贺词:

华夏之光,西部翘楚,都会雄风,市镇豪情,报业先锋。

仔细读来也是一首藏头诗,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华西都市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交流的兴盛,藏头诗在网上更是大行其道,不仅有专门的网站“中国藏头诗网”,各诗词论坛写手也创作出大量的、以网名为主题的藏头诗。如笔者应网友唐生之邀所作藏头诗“续清华我好喜欢你”两首之一:

续续连连百步阶,清光暗淡锁重霾。

华山无路不艰险,我辈有时当遣差。

好景天然收鸟道,喜颜着意现形骸。

欢歌绝顶呼红日,你与唐生共兴怀。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人心浮燥、急功近利,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传统诗种,幻想靠走偏门或得名、或得利。于是出现以藏头诗为商品货利、号称“摆摊卖诗第一人”的余乐平先生。他用名字给人作诗,在旅游旺季十分红火,最多时月收入达到近万元。31岁的海口青年王奋以藏头诗为突破口创“世界纪录”,用一千余首藏头诗评点了一千余名古今中外名人,企图据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刘晓庆》:

刘姐门前盛小花,晓保川上多麻辣。

庆幸唐宫溢风华,沉浮一生只为家。

《谢霆锋》

谢客醉斟共杯潺,霆空无雨云自散。

锋寒久别饮沙场,吟尽离骚盟风凉。

《张艺谋》

张弓不为步后羿,艺高何处不可取。

谋筹生擒奥斯卡,力斩嘎纳金棕榈。

等等。

近年,教育界也开始注意到此类怪异诗体,认为藏头诗对加快青少年大脑运作效率、丰富词汇、提高语文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月30日,来自北京文联、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的相关人士在北京市崇文门回民小学宣布“学写藏头诗,打造民间文学传承基地”正式启动。这种让儿童尝试怪异诗创作的做法一经传出,便在学界引起争论。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赵书认为:“藏头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应该渗透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这样才能得以传承。”

当然,藏头诗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004年11月15日,便民眼镜城在《迁安时讯》报上登载由自己提供广告词的广告,内容为:

便民诚信规模大,民心所向送光明。

伟业不亢又不卑,大胆创新非昔比。

广告词的每句话在报上上下排列,四句的第一字连起来是“便民伟大”,最后一字连起念是“大明卑比”。该广告刊载后被大明眼镜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便民眼镜城公开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损害了大明眼镜有限公司的名誉,是违法行为。鉴于被告存在着主观故意过错,判决便民眼镜城在《迁安时讯》报上为大明眼镜有限公司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

藏头诗,一名“藏头格”,属怪异诗一种。《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拆字诗。现在藏头诗似以唐白居易《游紫霄宫》为最早,续作者不多。有的诗人不明藏头诗的含义,而把嵌字诗(嵌于句首)当作藏头诗,这是不对的。但现在把嵌字诗(嵌于句首)当作藏头诗已成公式,无法纠正了。 呵呵

高分悬赏:跪求高手给下列八个税种各写一首四句的打油诗。

一大早坐了两个小时火车,特快,短途,加上春节期间的缘故,特别热闹,最吸引我注意的是火车上的售货员,当然免不了“啤酒饮料矿泉水咯,花生瓜子八宝粥咯,来来,脚收一下!”的声音。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推车卖盒饭、或者啤酒瓜子方便面的,而是在火车上推广牙刷牙膏指甲刀充电宝袜子之类的那些,毕竟相对食品饮料,他们卖得并不是刚需,因此在销售方式上更需要技巧。

首先,开场方式。

一种是庄重式,类似“我是本次列车的工作人员,本次列车是从哪里到哪里,到何处停车,停车几分,请大家注意个人物品安全。”因为是与乘客相关信息,话音一出,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而且暖人心,可以拉近距离。

一种是哗众取宠式,类似于打油诗顺口溜,风趣幽默,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其次,切入正题。

开场介绍完毕,迅速切入正题,“出门在外,为大家方便,我为大家推荐一实用的产品”,然后从产品品牌、产品性能、竞品分析、真实体验到当下难得的促销活动,一一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有了前面的开场铺垫,正题这些内容一般大家也都能安静听完。

最后,销售逼定,成交。

编故事。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售货员要继续编故事,其实他每节车厢都会这么讲。昨天这列车上几号车厢哪个人,买了几套,或者是哪个乘客识货,一看就说是好东西,外面商场要卖贵几倍,或者是老客户买了之后,又坐我们的车,不用介绍,就又拿钱来买。

假销控。“好,这位先生要一套”,“那边三位等一下”,“这里收十块”,其实很多时候他是在自言自语。

逼定。“由于这趟车车厢多,乘客多,因此每个车厢我只走一趟”,“这产品仅仅在火车上销售”,让客户尽快下手,不然错过就没有了。

看着这一切,作为营销专业的人,我只能说,高手在民间了。

这个流程也像极了我们房地产销售环节,从客户一进门的接待开始,拉近与客户关系,讲解开发商品牌,项目区域、产品、配套、资源、竞品,然后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编故事,神话色彩的、玄幻的、风水的,客户云里雾里的时候,逼定成交。

营销是相通的,火车售货员这手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产品的营销上。

增值税:现在背负增值税,坑爹恶劣又昂贵。生活工作独受罪,伤心难过孤落泪!

营业税:营业现今也要税,经营难来无能睡。金钱花之若流水,年底何以把家归?

先把你写这两个,你付我25的悬赏分我再继续。。。我怕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