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析 成语解析

用司空见惯的造句-用司空见惯锲而不舍见微知著造句简单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司空见惯简单造句如下:1、当了六年学生,对它早就已经司空见惯:长长的圆柱体,有着白、红、粉、蓝、绿、黄六种颜色,大概六厘米长。在七尺讲台上,是它陪伴着老师度过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春夏秋冬,它就是粉笔。2、已经有十多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齐师傅说,虽然这些现象他已经司空见惯,但是遇到时心情还是会受到影响,偶尔也会黏上去质问或者别对方的车。3、上体育课同学们看见一架飞得很低的飞机,都大声呼喊起来,其实在深圳

用司空见惯的造句-用司空见惯锲而不舍见微知著造句简单

司空见惯简单造句如下:

1、当了六年学生,对它早就已经司空见惯:长长的圆柱体,有着白、红、粉、蓝、绿、黄六种颜色,大概六厘米长。在七尺讲台上,是它陪伴着老师度过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春夏秋冬,它就是粉笔。

2、已经有十多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齐师傅说,虽然这些现象他已经司空见惯,但是遇到时心情还是会受到影响,偶尔也会黏上去质问或者别对方的车。

3、上体育课同学们看见一架飞得很低的飞机,都大声呼喊起来,其实在深圳这个地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有什么稀奇的。

4、当你对大城市的一切司空见惯时,有些父母,这辈子却还没坐过地铁和电梯,没见过高楼和大厦,没吃过西餐喝过咖啡,甚至连自助火锅都不知道怎么吃。

5、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

6、薯条散落在托盘里的彩色垫纸上,顾客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看着垫纸上印刷的文字,这种情景在麦当劳等洋快餐店已是司空见惯。

7、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入耳式耳机,还是闻名不知所以的moleskines,我们将结合产品包装的照片来展示那些产品别出心裁的包装设计。

8、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请问见微知著这个成语怎样应用于作文或句子当中,顺便举几个例子

 见微知著,汉语成语,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出自《韩非子·说林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用见微知著造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用见微知著造句1

 见微知著[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1、见微知著总被用在不适合的尴尬地方

 2、见微知著者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3、每件事都挺细致的,真是都可以让人忙的厉害,见微知著。麻木从容地去办。

 4、见微知著 所有身体的小细节 都在告诉我 什么都是有关联 有后果的

 5、生活中的美学和智慧是靠自己去细心的发现的,所谓的见微知著也是有道理的。

用见微知著造句2

 1、本片文章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2、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4、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5、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6、对即将发生或意见发生的事情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7、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9、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0、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11、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12、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汉·班固《白虎通·情性》

 13、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宋·苏洵《辨奸论》

 14、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15、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6、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才能够更好的把事情解决掉。

 17、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18、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19、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习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20、好好培养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用成语见微知著造句

见微知著

[释义]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 《范子》:“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著;其志沈沈;不肯自显;天下莫知。”

给你举例子造句:

1、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2、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在这方面,我是个行家,能见微知著,我认为还是不做这笔生意好。

4、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5、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6、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下面是我整理的用成语见微知著造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详细释义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1)本片文章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2)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4)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5)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6)对即将发生或意见发生的事情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7)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9)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0)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11)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12)好好培养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13)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习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14)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15)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6)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才能够更好的把事情解决掉。

 (17)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18)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19)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联,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20)第四,政府官员治理加上经济管理,从而发展得更好,再次充分体现见微知著。

 (21)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22)咱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3)咱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我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24)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成语故事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我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纣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为周武王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