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俗语 成语俗语

太宗论盗文言文翻译-太宗论盗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答:1、群臣论“止盗”的方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唐太宗论“止盗”的方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2、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清

太宗论盗文言文翻译-太宗论盗

答:1、群臣论“止盗”的方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唐太宗论“止盗”的方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2、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的君主。

一、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本文出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二、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三、唐太宗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太宗论止盗终审包含什么感情

偷盗是中国古代刑法体系中较轻的罪行,它拥有较为宽泛灵活的量刑尺度。在先秦时期,秦国严刑峻法,偷窃轻则肉刑,重则斩首。汉初盗窃价值超过660钱的东西,要被处以黥面并罚做长期苦役的惩处。所以说,这个量刑尺度完全由国家掌握,受皇帝的的意志影响。

李世民当政时期,慎刑克己,体恤百姓因为战乱或灾荒食不果腹被逼偷盗的行为,以轻徭薄赋作为杜绝盗窃的手段。并且得出了统治者应该清心寡欲,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吃饱肚子,使他们不用流离失所,沦为盗贼的理论。这种想法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在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和唐初对突厥的几场大战役,民间的生产力事实上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的短缺和粮食储备的不足。所以,流民四起,小股为贼,大股成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于偷盗这类罪行加以重罚就很可能陷入严刑峻法的高压之下,对于休养生息不利。

所以李世民从自己入手,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分的压榨民力,减少徭役的时间和频率,很快就使社会稳定下来。贞观之治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李世民的仁德在这一政策上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彰显。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中,偷盗的主要对象是粮食与钱财,而且粮食的诱惑力更大。很多饥民盗窃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果腹活下去,而不是处于贪婪。这就是可以谅解的,因为当时人的目标就是能够生存下来,是发自于天性的本能。但是,到了商品经济年代,盗窃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贪婪。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人的欲望被无限扩大了,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填饱肚子,更多的是在贪婪和懒惰的驱使下去窃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人往往并非是徘徊于生之间的难民而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小人。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骨瘦如柴的难民偷窃了一个馒头,相信很多人都会加以同情。但如果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正常人偷窃了一个钱包,那就必然会遭到法律的严惩和世人的鄙夷。这就是处于小农社会与商品社会的最大区别。所以说,李世民的宽容政策不是助纣为虐,纵容犯罪,而是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判断,几年后,大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说明李世民政策的正确性。这对于整个贞观之治的发展与延续是有基础性作用的。

唐太宗论止盗(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论止盗终审包含什么感情?答:唐太宗与群臣议每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用严厉的型法来禁止,唐太宗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朝廷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裕,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唐太宗的言论体现了关心社会上的民情、体恤老百姓疾苦的心情。

太宗论盗的启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让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唐太宗论止盗是他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之一。

在唐太宗的时代,盗贼猖獗,社会治安十分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提出了“止盗”的治国理念。他认为,止盗不仅是治理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道德和文化的引领。唐太宗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文化引导,才能真正地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道德教育

唐太宗认为,道德教育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唐太宗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对盗贼的道德教育。他认为,盗贼之所以会犯罪,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观念。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对盗贼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他们懂得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文化引导

唐太宗认为,文化引导是治理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引导,才能真正地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唐太宗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引导。他认为,文化是一种道德和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文化的引导,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和秩序。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文化的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操作步骤

唐太宗论止盗的治国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更是一个实践。在实践中,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社会,达到止盗的目的。

第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唐太宗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才能真正地治理社会。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秩序。

第二步,加强道德教育。唐太宗认为,道德教育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对盗贼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他们懂得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第三步,加强文化引导。唐太宗认为,文化引导是治理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文化的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结尾

唐太宗论止盗,是他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之一。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文化引导,才能真正地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在实践中,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社会,达到止盗的目的。唐太宗论止盗,不仅是一个理论,更是一个实践,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太宗论盗中唐太宗是怎样一个人? 急。。。。。。。。。。。。。。

劝导或阻止人们不去做坏事和不利于他人的事,不能一昧的“堵”,有时“疏”所达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作为官员或统治者,我们要学会体谅人民,理解他们的难处,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安定。 对于犯错误的人,不能单一的惩罚,同时也要教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从内而外的改变他们。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翻译

唐太宗如何对待盗?

请看这条资料:

唐太宗时上与羣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曰;“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亷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谨案:治水而不穷其源,理人而不得其本,皮毛之用,何济于事?然则太宗之轻徭薄赋,裕其衣食之本源,是以徳化民,不以盗视民,较于用重法而者,不有天壤之隔耶?后果四海升平,匪人改过,故贞观之治,可为万世法。

一种办法是严打,一种是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盗匪转化为百姓。白岩松骂百姓为暴民,这种智囊,国家能好吗?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翻译:(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

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原文: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民则愁,民愁国则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